你好,欢迎来到中国农业出版社! 登录|注册
图书商城 > 图书详情
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第三卷)(修订本)(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

作者:颜济 杨俊良 (加)伯纳德 R. 包姆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

装帧: 精装

千字数: 500

库存:有货

ISBN:9787109178496

版次: B2

开本: 16开

关键词:

责编: 孟令洋

定价: 150.00
已有0人评价
选择数量: 立即购买
 
内容简介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仲彬草属、杜威草属、冰草属、南麦属、花鳞草属古典形态学分类简史、分类地位、实验生物系统学研究成果及其科学分类。反映了不同属、种的植物其系统演化的模式、途径、相互间 遗传距离和形成生殖隔离的不同机理。
作者简介
四川农大终身教授,从事小麦资源分类、生物系统学研究几十年,成果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大奖。
专家评论
由四川农业大学颜济和杨俊良教授撰写的五卷巨著《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简称《系统学》)全面汇总了当今世界对禾本科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的研究精华。这一套巨著囊括了从经典分类、细胞遗传到分子系统发育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包含了二位先生毕生对小麦族研究的全部心血。完成这一套著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据我所知,仅仅将资料汇总和撰写这五卷著作就耗费了二位先生近20年的时间!作为二位先生的学生,我非常荣幸能为《小麦族生物系统学》写一个简介,但也深恐不能展示这五卷著作精华中的一万。 颜济和杨俊良教授认为,传统的植物分类学与系统学主要以形态特征的鉴定为主。由于性状遗传的显隐性关系,形态特征或表型仅表现了其遗传特征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需要通过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才能得以鉴别。《系统学》所列举的光稃旱麦草(Eremopyrum bonaepartis)与西奈旱麦草(Er.sinaicum)形态非常相似,但前者是四倍体(FsFsFF染色体组),而后者是二倍体(FsFs);Elymus(HHStSt)与Campeiostachys(HHStStYY)二属的染色体组差异较大,系统演化也不同,但它们在形态上却难于区分。另外,形态特征是基因与环境条件互作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而环境不同,也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形态特征。再如,具有相同NsNsXmXm染色体组的Lymus属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生长的种,形态特征可能完全不同。Lymus duthiei与L.arenarius曾被形态分类学者误定为不同的属,这就没有反映其自然的演化关系。 生物系统学必须以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的结果来支撑和进行订正。在《系统学》中,颜济和杨俊良教授以全球近百年研究所积累的遗传学等方面成果,来订正小麦族,使其客观反映自然生物系统。是当今世界第一本用现代方法来订正和撰写成的自然小麦族生物系统学,这也反映了现代生物系统学的方向。 小麦族是禾本科植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类群,包含了小麦、大麦、黑麦及人工创造的小黑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包含了冰草属、新麦草属、披碱草属、赖草属等许多重要的牧草。小麦族分类学与系统学的知识,是现代麦类作物与牧草育种中利用异种、属种质资源的必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小麦族的许多植物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全球对其研究投入的人力与物力都非常多。与其他类群的植物相比较,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木原均1931年创立了染色体组学说就是基于对小麦属与山羊草属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中也包括了分类学和生物系统学的研究,奠定了现代细胞遗传学与生物系统学的基础。即使如此,小麦族中的一些属(如鹅观草属Roegneria),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研究得比较清楚的属,由于一些种没有遗传学分析的资料,使其在物种水平的分类仍然存疑。 颜济和杨俊良教授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编写成书,目的在于把百年的生物系统学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得出真实的自然系统,便于育种家科学利用。《系统学》共分为5卷,亲缘关系极为相近的属以及很小的属就合编在一起。研究还不完善的属、种也编列进去,以供读者参考。本书共记载了现在已知的小麦族的30个属,2个亚属,464个种,9个亚种,186个变种。作者希望把这一本书写成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手册式著作。因此,把一些资料列为若干附录以便使用。形态特征描述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一目了然。 现将这五卷书的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卷:主要介绍小麦属(Triticum)与山羊草属(Aegilops)分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们的系统分类,以及这两属间的关系。鉴于小麦属在世界禾谷类作物中的重要意义,对小麦起源科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展示。 第二卷:主要介绍黑麦属(Secale)、小黑麦属(Tritiosecale)、簇毛麦属(Pseudosecale)、旱麦草属(Eremopyrum)、亨氏草属(Henrardia)、带芒草属(Taeniantherum)、异型花属(Heteranthelium)、类大麦属(Crithopsis),以及大麦属(Hordeum)的分类学与系统学。除簇毛麦属、旱麦草属、大麦属外,其他属均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且是以不同的亚型形成不同的种。在本卷中,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修正了簇毛麦属的属名应为Pseudosecale,而不是Haynaldia或是Dasypyrum 。 黑麦属的黑麦(Secale cereale)是人类栽培驯化最晚的谷类作物,它以其一些特有的性状,如抗高寒、酸性或沙荒瘠地,在世界上(包括一些特定地区)至今仍有相当大的栽培面积。小黑麦属(Triticosecale)是人工合成的新植物,也是第一个人造禾谷类作物。通常以其非学名的普通名称广泛称为Triticale。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改良研究,已有小面积种植,已经成为栽培作物。按照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应给予一定的分类学地位。作者将其作为新属、新种处理,并给予描述。 黑麦属、簇毛麦属、旱麦草属在形态分类学上是比较相近的属。Carl Linné (1753)曾经把簇毛麦(Pseudosecale villosum)与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放在黑麦属(Secale)中。但从遗传学与系统学来看,它们相互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是平行演化的。在本卷中,编排在一起,仅是便于比较识别。小麦族其他一些一年生属也都是平行演化的小属。如亨氏草属 (Henrardia)、带芒草属(Taeniatherum)、异型花属(Heteranthelium)及类大麦属(Crithopsis),都是地中海夏季高温、无雨、干旱,秋、冬、春三季温暖潮湿的生态条件下,演化形成的短生植物,也将其列在本卷中。 大麦属(Hordeum)是个大属,既有一年生植物,也有多年生植物。从生物系统学来看,它实际上含有4个独立的类群,含4个独立的染色体组(I、Xa、Xu、H染色体组)。由于它们在形态学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习惯上将其看成一个属;但基于遗传学研究的实验生物系统学来看,将其分为4个小属也是合理的。根据习惯,本书还是将其合成一个大属,只是按实验生物学的论据,划分为4个组。其中,H染色体组是一些多年生属的染色体组组成成分。栽培大麦(Hordeun vulgare) 已有上万年的栽培历史,在人类有意识与无意识的选择下,形成许许多多的品种。本书记录了品种类群的归类,划分为品种群(cultivar group;concultivar)。 从第三卷起,所有的属种均为多年生。 第三卷:分为两篇,第一篇包含仲彬草属(Kengyilia)与杜威草属(Douglasdeweya),都是近年来按照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成果建立的属。仲彬草属从鹅观草属(Roegneria)中分出,有8个新种与两个新变种是近年来新描述的,加上17个新组合。从细胞学来看,仲彬草属以含PStY 染色体组为特征;而杜威草属包括两个种,含PSt染色体组。第二篇介绍冰草属(Agropyron)、南麦属(Australopyrum)与花鳞草属(Anthosachne)。该三属在生物系统学上比较特殊。冰草属含P染色体组,是其他含P染色体组属的供体。南麦属含W染色体组是W染色体组的供体。花鳞草属含StWY染色体组,似与南麦属(W)、仲彬草属(PStY)、杜威草属(PSt)及第四卷中的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 St)、鹅观草属(StY),以及第五卷中的披碱草属(StH)、毛麦属(ESt)均有亲缘关系。 第四卷:介绍5个多年生属,即窄穗草属(Stenostachys)、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赖草属(Leymus)、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鹅观草属(Roegneria)。窄穗草属是新西兰的特有小属,含HW染色体组。新麦草属含Ns染色体组。赖草属是较大的属,含NsXm染色体组。Ns来自新麦草属,Xm的供体物种还没有发现。由于它与Ns有许多相近似的证据,因而有人认为它是Ns的变型。拟鹅观草属含St染色体组,是鹅观草属、披碱草属、毛麦属、仲彬草属、杜威草属、花鳞草属St染色体组的供体。鹅观草属、仲彬草属、曲穗草属中所含的Y 染色体组至今还未找到供体。由于Y与St 染色体组非常接近,因而有人认为它是由St染色体组转变而来。正如小麦的B染色体组来自拟斯卑尔塔山羊草的Bsp染色体组一样。 第五卷:介绍了9个属,即曲穗草属(Campeiostachys)、披碱草属(Elymus)、牧场麦属(Pascopyrum)、冠毛麦属(Lophopyrum)、毛麦属(Trichopyrum)、大麦披碱草属(Hordelymus)、拟狐茅属(Festucopsis)、网鞘草属(Peridictyon)及沙滩麦属(Psammopyrum)。曲穗草属是苏联植物分类学家Βacилий Петрович Дробов在1941年建立的,是含HStY染色体组的分类群。该分类群的处理符合以染色体组为基础的自然生物系统学的建属原则。 披碱草属(Elymus)是Carl Linné在1753年建立的老属。是含St与H两组染色体组的物种。它也是一个庞大的属,含有83个物种、20个变种以及一些人称为变型的分类群。但作者认为变种与变型在自然遗传系统中是没有差别的,都是不同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是同一级的;变型是人为等级(作者只认可变种)。披碱草属的分布很广阔,是小麦族中分布最广的属, 包括美洲与欧亚大陆,以及非洲。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形态变异也很大,与赖草属一样是一多型性的属。因而过去形态分类学家就把它分为若干个属,如披碱草
前言概述
科学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一本科学书籍必然会由于历史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呈现一些陈旧过时的部分,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观点或结论。加之作者知识的局限,也可能会有一些错误或不妥的叙述,希望读者指正。 自《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第一卷出版距今已经有13年了,13年来世界小麦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杨武云研究员利用野生节节麦(Triticum tauschii=Aegilops tauschii)与Triticum turgidum杂交人工合成的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世界上第一次选育出用于商业大规模栽培的品种,且所有经济性状都超过现有的栽培品种。在学术界有一种看法:野生的个别特殊基因用于改良栽培品种是可取的,例如抗叶锈病。但是一整套野生基因组就不如经过千百年改良的栽培品种。如人工合成的小黑麦还是两个栽培种的产物,研究了近一个世纪都难以在商业生产上立足。然而,杨武云育成的川麦30与川麦6415已改变了这种看法,这对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野生资源开创了新的观点和途径。再版时,应该加上这一部分内容。 初版一至三卷还有许多编印方面的错误和不足,虽然有“勘误表”,却不如再版改排更好。 编著者 2012年6月完成再版稿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